教学案例3:“方寸票证见证历史变迁”

【案例呈现】
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从此,各种粮食票证便铺天盖地地进入千家万户,拉开了中国“票证经济”的帷幕。票证是从1953年开始发展起来的,先起自粮食、食油,至1962年,为保证人民生活的最低需要,稳定社会,已有百余种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凭票证限量供应。
票证时代,政府定量发放粮、棉、布、油、家具、自行车、蔬菜副食、煤炭染料,直至香烟、肥皂、火柴、针头线脑等日常生活最基本的物资票证,五花八门。无论买什么,都要带着票拿着本。老太太不识字,买块豆腐得带上所有的票,一不小心,碰落一地票证。计划票证是我国经济形势的晴雨表。经济下滑,物资紧缺,票证就增多;经济上扬,票证就减少。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导致国民经济几乎崩溃,市场供应紧张,更多的商品凭票证供应,这一时期是票证的黄金时期,一般把此时发行的票称为“文革票证”,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在票证最显眼处印有红色毛主席语录。
十年动乱后,国民经济开始全面恢复,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商品日益丰富,国家逐步放宽凭证限量供应商品范围。1983年布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1993年粮票也光荣退休,其他的各种票证也逐渐退出经济生活,变成为收藏品市场中的新宠。“票证经济”的最终结束。
现在,走进大大小小的商场、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眼花缭乱。年轻朋友会认为世界本来就是如此,大概在自己生下来以前,商店就是这个样子。他们没有看见过粮店门前傍晚斜雨里人人手持购粮证的长龙,没有欣赏到菜场外边凌晨寒风中顶替人排队的碎砖、菜篮。中国的短缺经济才离去不久,我们距发达国家还很遥远。只有抓紧建设,奋发前行,那种风雨情景才不会重演。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几十年后,不再向儿孙们唠叨“过去”的痛苦时光。
【案例点评】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社会生产非常落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为保证人民生活的最低需要,稳定社会,就产生了“票证经济”。这本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但由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错误判断,没有制定出正确的基本路线,导致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难以提高,使得“票证经济”长期存在。这告诉我们:只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才能在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教学建议】
第一,本案例可作为讲解第二节第一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问题的导入,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学习兴趣。
第二,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会有“票证经济”的事情发生?从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最后由教师总结陈述,并引导至后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教学中。


晋ICP备08003315号

版权所有: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兴华街3号
邮 编:03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