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5: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随即在苏联展开了大规模的改革。在改革初期,戈尔巴乔夫确立了把国内和对外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发展经济上来的方针,但由于对原有经济体制触动不大,因此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制定的“加速经济发展战略”未见成效。经济改革推进不下去,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他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清障碍。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核心论点,一是认为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高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阶级的利益;二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的品质”应是“民主和人道主义”,进而又提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趋于接近”的论点。这样,戈尔巴乔夫便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了科学社会主义。因此,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是准备用“全人类标准”“民主的社会主义”来改造社会主义。在政治改革的实践中,戈尔巴乔夫从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揭露社会主义的“黑暗面”入手,发展到推行西方式的多党制。其结果,造成了否定革命历史、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导致了人们思想的严重混乱和出现党派林立、纷争不已的局面。到1990年,伴随苏共中央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迅速尖锐并表面化,局面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
【案例点评】
苏联的集权式的经济、政治体制,在苏联建国初期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集权式的经济、整体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这一发展需要。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正是针对这一问题来展开的,但是戈尔巴乔夫鼓吹的“民主化”改革没能提高官僚机构的效率,没能推进经济改革、提高人民生活,没有给百姓带来真正的民主和人权,改革的方向出现了严重偏差。最终,在改革中使社会形势持续恶化,政局动荡不安,经济陷入崩溃的境地,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苏联改革的失败教训,警醒我国的改革,必须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通过渐进式的改革模式,来逐步推进。
【教学建议】
本资源适用于第七章第二节第二目“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的教学。通过本案例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中国的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以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方向来推进。这也是吸取苏联改革失败经验教训所得出的重要结论。


晋ICP备08003315号

版权所有: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兴华街3号
邮 编:03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