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2:人民公社化运动

【案例呈现】
1956年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每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平均有农户200户左右。1957年冬和1958春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又出现了联队、联社。毛泽东考虑到当时以大搞兴修水利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建设的发展需要,觉得需要办大社。1958年3月在全国开始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到10月底,原有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为26000多个公社,参加公社农户有1.2亿多户,占全国农户的99%。
当时认为,人民公社是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最好的组织形式。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全国平均28.5个合作社合并成为一个公社,平均3个多乡合为一个公社,有的则是一个县一个公社,把生产队以至社员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无偿地收归公社所有。在人民公社内部实行平均分配、无偿调拨、义务劳动。全国农村共建立了265万个公共食堂,在食堂吃饭的人占农村总人口的70%~90%。当时,河北省徐水县制定了《徐水县委关于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迈进的规划》,提出到1959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并向共产主义过渡,1963年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为了消灭私有制,将农民的家具等财产收归公有,以至于农民说:“除了一双筷子、一只碗是个人的,其他都归公了。”在全县范围内实行包下社员的一切生活需要的供给制,认为这是向共产主义“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过渡的分配制度。
【案例点评】
人民公社化运动,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一大二公”、平均分配,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妨碍和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这一案例反映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很肤浅,还没有真正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一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把生产关系的片面提升等同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忽视了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仅从一般的外部特征对社会主义进行判断,甚至把不属于社会主义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看待,致使我们的许多做法背离了社会主义。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所揭示出来的社会主义本质,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地位,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从更高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该案例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也有助于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性。
【教学建议】
第一,该案例用于第一节第二目“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的教学,核心是说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性。介绍该案例时,重点应该放在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提升上,特别是“一大二公”和平均分配问题,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本质论科学性和创新性。
第二,介绍给案例也可以采用播放相关事情的方式进行。


晋ICP备08003315号

版权所有: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兴华街3号
邮 编:030027